分钟人

以前住在麻省,上班途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路牌。头回见的时候,在下不厚道地笑了,Minute Man?幸好不是Second Man!

Minute Man Historical Park
麻省I-95州际高速路牌(注意最后一个棕色的路牌: Minute Man National Park)(来自网络)

这个历史公园位于康科德和莱克星敦两镇交界处。看到这两个名字,了解美国历史的你大概已经猜到它和独立战争有关了。莱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,后续的战斗则发生在康科德。大概经过是这样的:英军得到情报,康科德有个民兵的军火库,于是麻省总督盖奇派出一支军队前去收缴,双方在莱克星敦擦枪走火,英军继续孤军深入,前进到康科德,展开搜索军火,在北桥遭遇了民兵的抵抗,丢下两具尸体后,狼狈退回波士顿城内。维基上说“British colonial militia and minutemen killed two regular army soldiers and wounded eight more, one mortally, at the North Bridge Fight.”。可以看到Minute Man和民兵并不一样的。只是大陆军要两个月后才成立,那么这个Minute Man又是什么兵种呢?

Minute Man Daniel Chester
北桥的快速民兵雕像,一手执枪,一手扶犁(来自网络)

中文一般把Minute Man翻译成分钟人,或者快速民兵。前者是直译,虽然没错,可是乍一看,让人摸不着头脑,还是后者更佳,一望便知其意。

北美民兵有悠久的历史传统。英国治下的麻省,16至60岁的健康男子必须参加当地的民兵组织。有些人被挑选出来,强化训练,一旦遇上紧急情况,可以快速反应,在几分钟内投入战斗,这部分人就被称为快速民兵。自然,这些人的要求会相应提高,比如必须30岁以下,政治可靠,富有激情,身体强壮。大部分殖民地不提供武器制服,这些都需要民兵自己准备,因此服装五花八门,很多人就穿自己的日常服装。军官也不靠任命,选举产生,因此军官下命令前大多会征求下属的意见。通常,快速民兵一年会集中训练2到4次 ,如果战争迫在眉睫,那么训练强度会提高到一周三四次。如此看来,这颇像中国古代的屯田制,或是当代的生产建设兵团。

前期的民兵主要对付印第安人。英国人站稳脚跟,开始扩张后,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不可避免。印第安人不时袭击殖民地的定居点,民兵组织起来反击,双方互有胜负,当然,最后还是装备组织更胜一筹的民兵占了上风。英国领地逐渐西扩后,又开始和法国人争地盘。双方都有各自的印第安盟友。这场战争,从1689年开始,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一百年,堪称北美版的英法百年战争。民兵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,许多快速民兵编入了大陆军,不过仍有很多快速民兵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,骚扰红衫军,给英国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,这一点,电影《爱国者》里展示得淋漓尽致。两百多年后,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治安战泥潭,他们的对手所使用的战术,正是自己祖先所擅长的。

Minuteman III missile
民兵速递,分钟必达(来自网络)

独立战争后,大陆军大部解散,美国只保留了少数职业军队,辅以大量的快速民兵,以此节省军费开支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战,国民警卫队成立并取代快速民兵。

分钟人在美国影响甚大。DC漫画有个超级英雄Minute Man。新英格兰爱国者和革命的主场比赛,每当主队达阵得分或进球,一支装扮成民兵的志愿者队伍就会在球门后方鸣枪庆祝,成为吉列球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著名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,英文名就是Minute Man,取其快速反应之意。看到这么个大家伙,在下笑不出来了。

【参考资料】

  1. Minutemen – Wikipedia
  2. ESPN: Keeping Patriots fans fired up

《珍珠港》的几个不合理之处

最近重温了美国的主旋律大片《珍珠港》。这是2001年的一部老片,讲述了二战中两个飞行员跟一位女护士的三角恋情,战争场面宏大逼真,值得一看。在下对镜头运用,演员表演并没有什么研究, 就不在这里贻笑大方了。本文就我熟悉的历史地理,探讨一下该片的几个不合理之处。

在影片的开头,两位主角训练归来, 雷夫提议玩个大的,强拉丹尼表演了两机高速对冲的危险动作。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表演套路。每年的8月中旬,如果你来到风城的密歇根湖畔,早早占据一个好位置,定可以欣赏到雷鸟或蓝天使飞行队的精彩表演。每当飞行员做出这个紧张刺激的动作,都会赢得沙滩上数万观众的阵阵喝彩。

Long Island Mitchell Field
影片中的长岛米歇尔机场
Long Island Mac Arthur Airport
长岛麦克阿瑟机场 (来自网络)

闲话少说,回到正题。在这一片段,影片打出字幕:“Long Island January, 1941″。看到这个,在下不由笑了。这场景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。影片中的这个米歇尔机场真实存在,位于纽约长岛,原来是个征兵站和训练中心,后改建成机场,二战时,这里成为美军控制北大西洋的一个重要基地,拥有数条跑道。该机场战后改变用途,原址如今已改建成社区大学和博物馆等,不过在卫星照片上还是能依稀看出原来的一条跑道。如果你在长岛或是美国东北部生活过,必然明白这个镜头的可笑之处。因为这一带降水充沛,植被茂密,且长岛地势平坦,只有一些起伏不大的山丘,全岛最高点是仅122米的杰恩山(Jayne’s Hill),这甚至都比不上长岛西部的某栋高楼。在这种地理条件下,出现如电影场景中的树木稀疏的山岭实在是不可思议,况且图中的山峰怎么也有两三百米高。我们知道,该片的主要取景地在夏威夷和洛杉矶,由此可以推断影片中的机场位于半干旱的南加州。剧组的预算大概都花在了特效镜头和战争场景上了,也就不费力去寻找符合历史的机场了。

美国被日本偷袭珍珠港后,损失惨重,决心报复日本,提升国民士气,于是杜立特突袭应运而生。其实美国并不是二战中第一个空袭日本的国家。1938年5月19日,国民政府派出徐焕升和佟彦博等,驾驶两架马丁B-10轰炸机跨越重洋来到了日本,在九州投下了上百万传单,期望唤醒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日本民众。年少的我看到这段历史,十分不解。投一些炸弹下去,让鬼子屁滚尿流,岂不痛快?如今明白,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,炸弹和传单并没有区别,终究改变不了什么,但是美国不一样。杜立特空袭对日本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大,却在日本人的心理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。此后,日本从各处抽调兵力,加强了本土防卫,并作出了过激反应,发动了中途岛战役,对太平洋战争的走势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China Coast And Sunset
影片中的浙江沿海和东海日落

影片最后,执行完轰炸任务的美机飞往中国。看到海岸线后,雷夫兴奋大叫。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些许漏洞。计算东京到上海的距离后,可推断此时应该是北京时间傍晚,太阳西沉,可是太阳在哪里呢?电影画面显示,还在海上!中国东海岸的傍晚,日落在海上,你这是欺负观众不知地理呢!图中的海水碧如蓝天,如果是现在的浙江沿海,怕是很难找到如此清澈的水面(数据显示,浙江的近海水质是全国倒数),无疑也是在加州或夏威夷取的景。当然,我相信70多年前的长三角沿海没有什么污染,碧水千里,一如影片中所示,毕竟常公的理念是造不如买。

史料记载,十六个机组中有十五个抵达了中国浙赣一带,另一架轰炸机由于燃料消耗过快,抗命降落在苏联远东地区。这些机组本来计划在浙江衢州和江西玉山的机场降落,但是因为航母被日本警戒渔船发现而提前起飞,燃料不够,中国方面也没有提前得到消息,无法帮助降落,最后只好迫降跳伞逃生,8人被日军俘虏(后都被判死刑,三人被日军枪决,一人病故,四人战后获救),3人牺牲,剩下的被中国军民营救,有的辗转回到美国,有的就地参加飞虎队继续战斗。牺牲的3人中有两人因飞机迫降于海上,溺水而亡,另一人跳伞撞上悬崖。对照影片,丹尼着实可怜,为了保护雷夫,竟然被日军乱枪打死(影片中有数名机组成员在行动中死于日军之手,与史实不符)。由此可见,如果编剧要让你领便当,你没有拒绝的权利,即使你是主角。

平心而论,这部影片尽管因为篡改了诸多历史事实而承受了广泛的批评(英文维基上有详细介绍),仍不失为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电影,适合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。

【参考资料】

  1. 生态环境部:浙江上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
  2. 空袭东京_百度百科
  3. 人道远征- 维基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