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网行

一直想去看看温网,今年终于成行。

温网门票的抽签截止日期是上一年年末,因为计划得比较晚,没有赶上,只能去现场购买。温网有一套独特的售票方式,初看似乎有些落后于时代,但是经历一番下来,觉得对真球迷还是比较友好的。

如果抽签没有抽中或者没有参加抽签,买门票的主要途径就是排队。温布尔登网球场的东边温布尔登公园有一大片草地,半决赛前的每一天,球迷就早早来到这里,排队购买当天的入场票, 凭此票,除了中心球场和一二号球场,其他场地都可以进场观看比赛,这和其他大满贯没有区别。温网特别的一点是,每天会放出600张位置极好的门票(中心球场和一二号球场各200张),先到先得,所以那些疯狂的球迷就会早早去排队,甚至提前一天带着帐篷到草地上安营扎寨,就是为了抢到这些稀少的门票。

今年的第一个比赛日是7月3日,我过了9点才赶到温布尔登公园,大草地上早已经聚满了球迷,队伍一眼望不到头。比赛要11点才开始,队伍没有任何往前挪动的迹象。一开始以为等个两三个小时就足够,慢慢才发现,自己过于天真,最后下午三点多(足足六个小时)才买票入场。后来看到新闻,因为是第一天,组委会有点手忙脚乱,现场比较混乱,效率低下。

即使进了温布尔登,还是要到处排队,当然比起外面来,还是好了很多,主要是那几个较大的场地,比如三号球场,因为头几天的比赛太多,一些顶尖选手的比赛也没法安排进那三个场地(有时候主办方还会照顾东道主选手,即使排名不高,也可以在那几个场地比赛)。

作为德约的球迷,明白他的比赛不会出中心球场,于是把重点放在中国选手身上,这一次有九位(女七男二)中国球员进入正赛,两天的观赛计划是尽可能多地看他们的比赛。这一天看到了王欣瑜,郑钦文等人的比赛,王欣瑜晋级,淘米姐则有些令人失望,即使这不是她擅长的场地。

有了第一天的经验,第二天8点多就到了温布尔登公园排队,比昨天好一些(排队号码从前一天的12418变成了4992),边上的是一对巴基斯坦哥们,无聊中就聊聊天,时间很快就过去了。不过这一天天气不佳,间歇性下雨,查看网站发现外场比赛都暂停了,所以也不担心进场太晚看不到想看的比赛。不过我还是低估了英国天气的多变,进场后,雨还是时下时停,最后组委会宣布今天外场的比赛全部取消(所有外场的球票全额退款),无奈只能跑到穆雷山上去看大屏幕。今天费德勒也过来参加温网的活动,他和凯特王妃等人在皇家包厢里观看穆雷的比赛,他的对手是个同胞,外卡选手,轻松获胜,比赛结束,他和费德勒致辞,还是蛮感人的。十年前也是费德勒的球迷,当年也想到这里来看比赛,如今来了,他却已退役,穆雷也已是生涯末年,随时可能退役的状态,不胜唏嘘。

穆雷山的边上就是售票中心,这里出售的是那三个中心球场离场观众的球票。这是温网的一大特色,观众离场后,告知组委会自己不会再回来,可以把球票重新出售,球票非常便宜,中心球场一律15英镑,一二号场地则是10英镑,收入会捐给慈善基金。

穆雷的比赛结束后,可以看到看台上空了许多,于是去排队试试运气,半个多小时候后,买到了一张中心球场边线边的球票,离球场就五六米远,位置极佳。正在举行的是女单二号萨巴伦卡的比赛,倒也精彩,比赛结束后,时间尚早,于是主办方把另一场因雨暂停的比赛移了进来,当然,有此待遇的也是东道主选手-埃文斯。

因为第二天的雨水,几个中国选手的比赛都被顺延到了第三天,于是临时决定再去看一天温网。这一天的号码是7626,进场时已经一点多。如愿看到了白卓璇,张帅,吴易昺和王曦雨的比赛,可惜只有之前不出名的白卓璇获胜进入了第二轮,张之臻的比赛则因为前面比赛挤压,又被推到了第四天。

看了中国选手的比赛后,发现时间尚早,此时中心球场正在进行德约的比赛,于是又去重售窗口试试运气。只能说上天眷顾有耐心的人,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后,我如愿买到了球票,在底线后面,位置极好,正对着的是皇家包厢。比赛已经打完两盘,德约获胜已经没有任何悬念。

三天下来,排了十几个小时的队,也算是创了个人记录,虽然有雨水的打扰,观赛体验还是不错的,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过来看看决赛。

墨西哥临时居民卡攻略

如果你想去墨西哥远程上班一段时间,那么临时居民签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具体需要的材料可以到墨西哥大使馆/领事馆网站上查找,主要是雇佣证明和财产证明。我当时审批很快,当场就拿到了签证,前后也就一两个小时。

入境墨西哥时,海关官员会询问来墨缘由,回答远程上班即可,毕竟是来这里消费的,还是受到欢迎的。墨西哥迫于经济压力,早早开放国境,入境不需要疫苗接种卡片和核酸阴性证明。

到了墨西哥后,必须在30天内到当地的移民局办理临时居住证。以墨西哥城为例,移民局的地址是:Av. Homero 1832, Polanco, Polanco I Secc, Miguel Hidalgo, 11510 Ciudad de México, CDMX, Mexico,位于著名的波兰科区。

这里办事的人很多,可以见到不同国家的面孔,相当一部分是过来办理居住证的。第一天过去的时候先去附近的银行缴费,再过去的时候已经开门半小时。门口的工作人员不会英语,交流起来就很费劲了,最后得知今天已经没有空位了,建议第二天早点来,最好7点多。

到了第二天,提早了一个多小时,7点半左右就到了,结果发现队伍已经排到旁边的小巷里了。这回碰到几个一同办理临时居民卡的外国人,其中一位是智利人,叫Sebastian Vanti,英语说得不错,还是个网红,在他帮忙下,我们几个终于搞定了下午的预约。后面一切都还顺利,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走完了流程,拿到了临时居民卡,效率还是不错的。里面的工作人员倒是有不少会英文。那么奇怪了,为什么不派一个会英文的工作人员在门口答疑解惑呢?这样会大大提高效率啊。